土公蛇科普:分布、习性、毒性及保护级别全解析

土公蛇科普:分布、习性、毒性及保护级别全解析

土公蛇,又名蝮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蝮蛇属下的一种小型毒蛇,因其在民间常被认为是土地公的化身而得名。其毒性惊人,与眼镜蛇不相上下,是国内分布最广的毒蛇之一,也是造成蛇伤事故的主要蛇类之一。本文将深入解析土公蛇的分布、习性、毒性及保护级别,帮助大家了解这种神秘而危险的生物。

一、基本信息

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siniticus

别称: 蝮蛇、土蝮蛇、土夫蛇、土巴蛇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爬行纲

目: 有鳞目

亚目: 蛇亚目

科: 蝰蛇科

亚科: 蝮亚科

属: 蝮蛇属

种: 蝮蛇

二、形态特征

土公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长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杂有黑斑。头背具对称的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两纵行圆斑。体色变化较大,头体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红色,头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带,其上缘有一黄白色细纹;体背互动排列有黑褐圆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规则黑点;尾尖黑色。

三、栖息环境

土公蛇的主要栖息地包含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由于土公蛇能水陆并行,所以它们的聚居地多靠近水源。

四、生活习性

1. 温度的影响: 土公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则会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

2. 夜间活动: 土公蛇主要在夜间活动,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3. 食性: 土公蛇的食谱非常广泛,鱼、蛙、蜥蜴、蛇、鸟、鼠均为其主食。

4. 毒性: 土公蛇是我国毒蛇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其毒性含混合毒,咬伤人体皮肤后注入毒素而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甚至出现呼吸窘迫、脉搏加快、少尿或无尿等症状而死亡。

五、保护级别

土公蛇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它们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由此可见,这种在我国以及美洲广泛存在的剧毒蛇类,实际上还是非常稀缺的。

六、心得经验总结

土公蛇作为一种剧毒蛇类,其毒性不容小觑。在野外活动时,务必注意安全,避免与土公蛇接触。如果不幸被土公蛇咬伤,请立即就医,并及时告知医师蛇的种类,以便医生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土公蛇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土公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发请保留链接:https://77cy.com/xunliankouling/31122.html

相关TAG: 土公蛇  蝮蛇  毒蛇  爬行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  
上一篇: 土球子科普:乌苏里蝮蛇的毒性、分布、习性和保护现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