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从传播途径到预防措施全方位解读
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从传播途径到预防措施全方位解读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死亡。由于其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诊断要点、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狂犬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即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人或其他动物,或与人生活在一起时,也可以令人感染发病。
除此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只可发病死亡,并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常常攻击人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人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因而可知,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既认为的只是经过咬伤感染。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多为偶发性,即一例发生,绝大多数病例曾被狂犬病史咬伤;一般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与狗的性活动有关。
2. 临床特点: 病犬表现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病初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举动反常,如不听呼唤,喜藏暗处,出现异嗜,好食碎石、木块、泥土等物,病犬常以舌舔咬伤处。不久,即狂暴不安,攻击人畜,常无目的地奔走。外观病犬逐渐消瘦,下颌下垂,尾下垂并夹于两后肢之间。声音沙哑,流涎增多,吞咽困难。
后期,病犬出现麻痹症状,行走困难,最后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具有上述典型症状的病例,结合有被咬伤的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可是咬人的不一定都是狂犬病犬,也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及呈现临床症状前就向外排毒的犬。所以,对咬过人、畜的可疑病犬,不应立刻打死,应将其捕获,最少隔离察看两周,如两周内不呈现病犬症状,证明不是狂犬病,能够解除隔离,如出现临床症状,最好待其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如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粘膜发炎明显,而其他脏器无特异性变化,则应采取犬脑,送化验室作特异性检查,如神经细胞内的内基氏小体检查、荧光抗体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查明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也可将脑组织悬浮液接种给家兔或小白鼠,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 家养犬的预防接种: 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即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狂犬病疫苗,犬的用量是:体重4公斤以下的3毫升,4公斤以上的5毫升。被病犬咬伤的动物,应立刻紧急预防接种,在这类情况下,只注射1次疫苗是不够的,应以3~5个月的间隔注射两次。疫苗注射的犬可获半年的免疫期。另外一种疫苗是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使用前,应以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按瓶签规定的量稀释,摇匀后,不管大小,每犬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可获1年的免疫期。不管注射哪一种疫苗的犬,一般无不良反应,有时在注射局部出现肿胀,很快即可消失。但此两种疫苗对体弱、临产或产后的母犬及幼龄犬都不宜注射。注射后的犬,应防止过度训练,并注意察看其健康状况。也可注射犬五联疫苗(其中包含狂犬病疫苗)。
2. 加强检疫: 未接种疫苗的狗进入国家时,除加强隔离检查外,必须及时接种疫苗。否则,禁止他们入境。应杀死未饲养的野狗和其他野生动物,特别是在流行地区的野狗和其他野生动物。
3. 扑杀病畜: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刻扑杀,不宜治疗。尸体应深埋,不准食用。
4. 及时治疗: 对新咬伤的犬,要及时治疗。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的时间及对局部处置是否完全。在咬伤的当时,先让局部出血,再用肥皂水充分冲刷创口,以排除局部组织内的病毒,后用o.1%升汞液或酒精、碘酒等处置。如有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分点注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按L 5毫升计算,最好在咬伤后72小时内注完)更好。如无血清,应及时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 人被咬伤后的处理: 对咬伤的人,应迅速以20%肥皂水冲刷伤口,并用 3%碘酒处置,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三、七、十四、三十天各注射1次,至第四十及五十天再加强注射1次),常可取得防治效果。
心得经验总结
狂犬病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应从源头控制,加强对家养犬的管理,定期接种疫苗,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对可疑动物及时隔离观察,一旦被动物咬伤,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死亡。由于其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诊断要点、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狂犬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即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人或其他动物,或与人生活在一起时,也可以令人感染发病。
除此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只可发病死亡,并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常常攻击人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人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因而可知,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既认为的只是经过咬伤感染。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多为偶发性,即一例发生,绝大多数病例曾被狂犬病史咬伤;一般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与狗的性活动有关。
2. 临床特点: 病犬表现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病初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举动反常,如不听呼唤,喜藏暗处,出现异嗜,好食碎石、木块、泥土等物,病犬常以舌舔咬伤处。不久,即狂暴不安,攻击人畜,常无目的地奔走。外观病犬逐渐消瘦,下颌下垂,尾下垂并夹于两后肢之间。声音沙哑,流涎增多,吞咽困难。
后期,病犬出现麻痹症状,行走困难,最后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具有上述典型症状的病例,结合有被咬伤的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可是咬人的不一定都是狂犬病犬,也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及呈现临床症状前就向外排毒的犬。所以,对咬过人、畜的可疑病犬,不应立刻打死,应将其捕获,最少隔离察看两周,如两周内不呈现病犬症状,证明不是狂犬病,能够解除隔离,如出现临床症状,最好待其自然死亡后,进行剖检,如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粘膜发炎明显,而其他脏器无特异性变化,则应采取犬脑,送化验室作特异性检查,如神经细胞内的内基氏小体检查、荧光抗体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查明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也可将脑组织悬浮液接种给家兔或小白鼠,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 家养犬的预防接种: 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即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狂犬病疫苗,犬的用量是:体重4公斤以下的3毫升,4公斤以上的5毫升。被病犬咬伤的动物,应立刻紧急预防接种,在这类情况下,只注射1次疫苗是不够的,应以3~5个月的间隔注射两次。疫苗注射的犬可获半年的免疫期。另外一种疫苗是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苗。使用前,应以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按瓶签规定的量稀释,摇匀后,不管大小,每犬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可获1年的免疫期。不管注射哪一种疫苗的犬,一般无不良反应,有时在注射局部出现肿胀,很快即可消失。但此两种疫苗对体弱、临产或产后的母犬及幼龄犬都不宜注射。注射后的犬,应防止过度训练,并注意察看其健康状况。也可注射犬五联疫苗(其中包含狂犬病疫苗)。
2. 加强检疫: 未接种疫苗的狗进入国家时,除加强隔离检查外,必须及时接种疫苗。否则,禁止他们入境。应杀死未饲养的野狗和其他野生动物,特别是在流行地区的野狗和其他野生动物。
3. 扑杀病畜: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刻扑杀,不宜治疗。尸体应深埋,不准食用。
4. 及时治疗: 对新咬伤的犬,要及时治疗。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的时间及对局部处置是否完全。在咬伤的当时,先让局部出血,再用肥皂水充分冲刷创口,以排除局部组织内的病毒,后用o.1%升汞液或酒精、碘酒等处置。如有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分点注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按L 5毫升计算,最好在咬伤后72小时内注完)更好。如无血清,应及时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 人被咬伤后的处理: 对咬伤的人,应迅速以20%肥皂水冲刷伤口,并用 3%碘酒处置,还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第一、三、七、十四、三十天各注射1次,至第四十及五十天再加强注射1次),常可取得防治效果。
心得经验总结
狂犬病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应从源头控制,加强对家养犬的管理,定期接种疫苗,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对可疑动物及时隔离观察,一旦被动物咬伤,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发请保留链接:https://77cy.com/showinfo-2-64708-0.html
上一篇: 狗狗肾结石: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