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菌中毒风险:常见毒菌种类、鉴别方法和预防措施
云南野生菌中毒风险:常见毒菌种类、鉴别方法和预防措施
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每到雨季,各种野生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美味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每年都有不少人因误食毒菌而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野生菌中毒的风险,学习识别常见毒菌种类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野生菌的种类和特性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根据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拥有近900种,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野生菌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通常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其中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多样,如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尤其雨后生长最为旺盛。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只要有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常见。
二、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
云南的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可食用菌包括:
青头菌: 菌盖呈青绿色,菌肉肥厚,质地脆嫩,香味浓郁,是云南人喜爱的食用菌之一。
蚁巢伞(鸡枞): 伞状菌盖,通常生长在白蚁巢附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菌中之王”。
干巴菌: 菌盖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有明显的颗粒状凸起,味道独特,营养价值高,价格昂贵。
奶浆菌: 菌盖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断裂后会流出白色的乳汁,味道鲜美,可炒食或煲汤。
鸡油菌: 菌盖呈金黄色,形状似鸡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常见的食用菌。
松露: 地下的块状真菌,香味浓郁,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黑色钻石”,价格昂贵。
松茸: 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菌柄粗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食用菌。
三、常见的毒菌种类和识别方法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和有毒两类。
1. 剧毒菌种
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病死率极高。
急性肝损害型: 主要由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引起,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1—2天后可能进入“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达90%以上。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黄盖鹅膏(黄蘑菇)、灰花纹鹅膏、亚毒环柄菇等。
急性肾衰竭型: 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潜伏期8-12小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欧式鹅膏等。
横纹肌溶解型: 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潜伏期短,发病快,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性疼痛、血尿或血红蛋白尿,严重者12小时内可能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2. 有毒菌种
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等中毒。
胃肠炎型: 由多种菌子引起,潜伏期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青褶伞、苦味粉孢牛肝菌、毡盖美牛肝菌、粉末牛肝菌、有毒新牛肝菌等。
神经精神型: 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主要表现为瞳孔缩小、多汗、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呼吸困难等。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红葱、中华红牛肝菌、华美新牛肝菌、白葱、斑褶菇等。
溶血型: 由赭鹿花菌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溶血、尿液减少或无尿,严重者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赭鹿花菌。
光敏皮炎型: 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可能出现颗粒状斑点,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叶状耳盘菌(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3. 易混淆的毒菌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外表相似,但毒性却截然不同,需谨慎区分。
密褶红菇 vs 火炭菌(亚稀褶红菇): 火炭菌是剧毒菌,而密褶红菇和稀褶红菇是食用菌,外形相似,需专业人员才能准确鉴别。
鸡枞 vs 灰花纹鹅膏菌: 鸡枞是无毒菌,而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等剧毒菌与鸡枞形态相似,需仔细辨认。
四、野生菌鉴别方法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鉴别毒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靠谱,无法准确区分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
不可靠的鉴别方法:
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错误!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菌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是剧毒种类;而鸡油菌和红菇等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错误!很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
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错误!有些食用菌也具有特殊的味道。
受伤变色的有毒: 错误!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错误!这些方法无法准确判断菌子的毒性。
安全的鉴别方法:
专业人员鉴定: 最安全的鉴别方法是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如菌类专家、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识别特征: 学习了解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的特征,如形态、颜色、气味等,但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不建议完全依赖。
五、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为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不要吃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即使是同一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也会影响其毒性。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尽量在正规市场购买野生菌,不要购买路边摊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坏,所以不要误食最重要。
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
六、野生菌中毒的处理方法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七、总结
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但毒菌种类繁多,误食毒菌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安全食用野生菌,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炒透;
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就医。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野生菌中毒的风险,学习识别常见毒菌种类和预防措施,安全享用云南野生菌的美味。
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每到雨季,各种野生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美味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每年都有不少人因误食毒菌而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野生菌中毒的风险,学习识别常见毒菌种类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野生菌的种类和特性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根据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拥有近900种,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野生菌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通常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其中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多样,如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尤其雨后生长最为旺盛。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只要有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常见。
二、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
云南的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可食用菌包括:
青头菌: 菌盖呈青绿色,菌肉肥厚,质地脆嫩,香味浓郁,是云南人喜爱的食用菌之一。
蚁巢伞(鸡枞): 伞状菌盖,通常生长在白蚁巢附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菌中之王”。
干巴菌: 菌盖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有明显的颗粒状凸起,味道独特,营养价值高,价格昂贵。
奶浆菌: 菌盖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断裂后会流出白色的乳汁,味道鲜美,可炒食或煲汤。
鸡油菌: 菌盖呈金黄色,形状似鸡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常见的食用菌。
松露: 地下的块状真菌,香味浓郁,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黑色钻石”,价格昂贵。
松茸: 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菌柄粗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食用菌。
三、常见的毒菌种类和识别方法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和有毒两类。
1. 剧毒菌种
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病死率极高。
急性肝损害型: 主要由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引起,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1—2天后可能进入“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达90%以上。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黄盖鹅膏(黄蘑菇)、灰花纹鹅膏、亚毒环柄菇等。
急性肾衰竭型: 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潜伏期8-12小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欧式鹅膏等。
横纹肌溶解型: 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潜伏期短,发病快,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性疼痛、血尿或血红蛋白尿,严重者12小时内可能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2. 有毒菌种
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等中毒。
胃肠炎型: 由多种菌子引起,潜伏期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青褶伞、苦味粉孢牛肝菌、毡盖美牛肝菌、粉末牛肝菌、有毒新牛肝菌等。
神经精神型: 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主要表现为瞳孔缩小、多汗、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呼吸困难等。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红葱、中华红牛肝菌、华美新牛肝菌、白葱、斑褶菇等。
溶血型: 由赭鹿花菌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溶血、尿液减少或无尿,严重者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赭鹿花菌。
光敏皮炎型: 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可能出现颗粒状斑点,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叶状耳盘菌(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3. 易混淆的毒菌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外表相似,但毒性却截然不同,需谨慎区分。
密褶红菇 vs 火炭菌(亚稀褶红菇): 火炭菌是剧毒菌,而密褶红菇和稀褶红菇是食用菌,外形相似,需专业人员才能准确鉴别。
鸡枞 vs 灰花纹鹅膏菌: 鸡枞是无毒菌,而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等剧毒菌与鸡枞形态相似,需仔细辨认。
四、野生菌鉴别方法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鉴别毒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靠谱,无法准确区分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
不可靠的鉴别方法:
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错误!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菌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是剧毒种类;而鸡油菌和红菇等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错误!很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
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错误!有些食用菌也具有特殊的味道。
受伤变色的有毒: 错误!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错误!这些方法无法准确判断菌子的毒性。
安全的鉴别方法:
专业人员鉴定: 最安全的鉴别方法是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如菌类专家、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识别特征: 学习了解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的特征,如形态、颜色、气味等,但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不建议完全依赖。
五、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为了预防野生菌中毒,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不要吃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即使是同一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也会影响其毒性。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尽量在正规市场购买野生菌,不要购买路边摊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坏,所以不要误食最重要。
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
六、野生菌中毒的处理方法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七、总结
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但毒菌种类繁多,误食毒菌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安全食用野生菌,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炒透;
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就医。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野生菌中毒的风险,学习识别常见毒菌种类和预防措施,安全享用云南野生菌的美味。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发请保留链接:https://77cy.com/richangkepu/26170.html
上一篇: 狗狗能吃瓜子吗?安全食用指南及注意事项